攀枝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对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41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攀枝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5-11-03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XX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市加快建设高颜值阳光康养名城的建议》(第141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的建议
(一)制定科学规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康养产业发展,将其纳入全市总体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攀枝花市全域旅游规划(2019—2030)》《攀枝花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推进《攀枝花市“十五五”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推进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决定》,提出构建“一带一廊引领、两区四线支撑、多点协同联动”的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强化政策引导。全力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将重大康养项目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等,对符合相关规划的康养项目,依法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土地供给,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二、关于“深化产业融合,提升康养品质”的建议
(一)推进“康养+农业”。大力推进安宁河流域和金沙江沿岸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民房变客房。建成特色康养村10个、县级及以上的涉农产业园区35个、市级涉农产业园区19个、省级涉农产业园区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3个。
(二)加强“康养+工业”。依托丰富的钛资源,发展康复辅助器具、健康食品加工等康养相关产业。入选全国12个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试点之一,格里坪特色产业园被省残联授予“四川康养器具产业园”。培育规模以上康养工业企业18家,其中食品加工企业10户,中医药医疗器械加工2户,其他康养企业6户,涵盖13个产品种类。
(三)拓展“康养+文旅”。深入挖掘三线建设文化、阳光、花果等资源,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国家A级旅游景区25家,1个国字号三线建设主题博物馆,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天府旅游名县1个,天府旅游特色县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6个。
(四)促进“康养+医疗”。构建特色、高端专科医疗机构,建成5家三甲医院,国家及省市级重点专科122个、康复医院4个、康复科14个、中医科73个,每千人拥有床位数、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均排区域第一位。扎实开展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建成养老机构66个,建立“养”设“医”、“医”办“养”等多种类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51家。
三、关于“强化品牌建设,提升知名度”的建议
(一)打造品牌项目。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康养品牌项目,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入选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红格国际运动康养·温泉度假区建成全省最大的综合性亚高原训练基地,米易阳光城康养旅游度假区、普达阳光康养度假区等全力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正在推进迤沙拉—金沙江大峡谷对标5A级旅游景区开展综合提升,阿署达四季花海、火红年华创建4A级旅游景区。
(二)加强宣传推广。坚持“全市一盘棋”,市县(区)联动,推出“攀枝花,不止阳光”文旅宣传语和“攀花花”“攀芒芒”“豹局长”等文旅IP形象,搭建文旅微信账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持续发布攀枝花文旅资讯。每年举办阳光康养节、迤沙拉姊妹节等独具本地特色的节庆活动百余场次,以节会活动促进全市文旅康养蓬勃发展。攀枝花文旅抖音、小红书、微信等自媒体账号共发布430条视频,100条推文,转发量、关注量达6000万+,主流微博转发100篇,粉丝量达30万。
(三)推动区域合作。整合周边楚雄、丽江、大理等6个市州资源优势,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结成“攀大丽香”旅游“金三角”联盟,携手开发跨区域的旅游特色精品线路和文旅产品,建设川西南滇西北无障碍旅游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打响“攀大丽香”旅游“金三角”文化旅游品牌。在2025年中国大香格里拉文化旅游推广联盟联席会议上开展攀枝花文旅专题推介,与全联旅游业商会康养文旅产业分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四、关于“加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的建议
(一)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建成国内首家康养学院—攀枝花国际康养学院,设置健康养生、休闲体育、旅游康养等康养相关专业,与国内外大学建立了康养人才合作培养关系,截至2024年,共计培养各类人才5170人,就业率近95%。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开展涉及康养产业的育婴师、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职业技能培训,培训1265人次。
(二)加强人才引进。出台《攀枝花人才新政七条》,吸引国内外优秀康养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就业兴业,全市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77名,涉及康养产业发展的人才131人。建立各级各类康养人才库,柔性聘请文旅领域政府顾问和政府特聘专家,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关于“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加强交通建设。健全“快达漫游”交通网络,提升交通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快交通干线与景区连接线建设。开通成都至攀枝花双向直达动车,开通攀枝花至北京直航航班。完善“攀枝花—华坪—永胜—大理、丽江”高速公路体系,攀枝花到丽江、大理缩短至2个半小时左右。推进“旅游型”“休闲型”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完善交通换乘、落地自驾服务体系。
(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全市25个A级旅游景区、7个旅游民俗古村落等主要旅游点位建立咨询服务中心或游客服务点,在城区统一规划建设旅游标牌,为广大游客提供便捷、准确的旅游指引服务。推进各景区景点“微改造、精提升”,深化旅游“厕所革命”,科学布局观景平台、充电桩(站)、应急救援等设施,完善适老化设施、无障碍设施,升级旅游标识系统。
六、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智慧康养”的建议
(一)加强科技研发。鼓励和支持康养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康养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围绕智慧康养,积极拓展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场景。建成市级智慧旅游指挥中心1个,链接全市重点景区(点),提供实时游客分析、累计游客统计、人员密度检测、景区客流预警等功能,提高全市景区(点)服务能力。
(二)构建智慧康养体系。通过建设康养信息平台,整合康养资源,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便捷的康养信息查询、预约等服务。推广智能穿戴设备等在康养领域的应用,在部分康养社区引入健康风险评估系统和微循环修复系统,为康养人群提供健康筛查、效果评价、干预康复闭环健康管理服务。
感谢您对攀枝花文旅康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关注文旅康养产业的发展!
攀枝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5年7月30日

川公网安备 5104020200000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