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对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9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攀枝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19-12-04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XX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强民族民俗文化研究建议》(第9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积极开展民族民俗文化基础研究,凸显我市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建议
我市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4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我市民族民俗文化基础研究工作,充分利用我市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市文广旅局会同相关单位和各县(区),逐乡逐村开展普查和挖掘整理,不断加大民族民俗文化基础研究力度,并在《攀枝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一步发掘、整理、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
我市自2005年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初步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传承情况和生存状况,共挖掘整理出了9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有55项进入了省、市、县(区)三级保护名录,有省、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65人。攀枝花市鑫苑工艺美术制品厂被命名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攀枝花市敬如石艺有限责任公司被命名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苴却砚雕刻技艺、米易县新山傈僳族约德节、傈僳族刺绣技艺、东区阿署达红彝打跳舞、平地迤沙拉谈经古乐、羊皮鼓舞等独具特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成为了我市独特的文化品牌(符号)。
二、关于“充分利用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成果,促进我市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十二五”期间,我市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1个、省级传统村落7个,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十三五”期间,我市住建和文化部门继续“推进历史文化名村、文化街区建设及文化传承工作,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抢救保护工程”,继续做好迤沙拉历史文化名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争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市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将“大力挖掘民间文化资源,扶持民族、民间文化和民间特色艺术,形成一批特色艺术乡(镇)和具有攀枝花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与农业、旅游、体育、科技、阳光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实施文化兴旅行动,将文化与旅游、商贸节会等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民俗文化和乡村文化旅游,着力培育专业性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品牌;以民俗文化为依托,打造山地民族风情园;打造一批康养文旅融合项目,例如充分利用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独有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优势,结合傈僳族约德节、舞蹈斑鸠吃水、织布技艺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在川内乃至国内独一无二的傈僳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形成川内旅游重点精品亮点线路。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宣传展示活动新闻通气会上,我市龙潭溶洞、迤沙拉旅游景区、阿署达花舞人间 3 处景区被纳入“茶马古道非遗之旅”线路,拉开了我市非遗旅游新篇章。
三、关于“籍此锻炼培养一批优秀本土文化人才,助推攀枝花文化高地建设”的建议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2014年至今市县两级文化人才获得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数量有较大突破,共有40人取得副高以上职称,其中正高6人。培养推荐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目前有:省级突贡专家2人、市级突贡专家17人、市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市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2人、“四个一批人才”5人、市委掌握联系的高层次人才3人。下一步,我市还将继续加大对优秀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为建设文化高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感谢贵委对全市文广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攀枝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19年7月10日